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梅林國小 梁太陽 校長

 

學歷:

高雄中學

屏東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心理輔導組)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碩士)

 

服務單位:

  雲林縣溪洲國民小學(科任、導師、組長)

  雲林縣僑和國民小學(總務主任)

  雲林縣溪洲國民小學(總務、教導主任)

  雲林縣石榴國民小學(教務主任)

  雲林縣政府教育處教育網路中心課程督學

    雲林縣民生國民小學(見習校長)

    雲林縣石榴國民小學(見習校長)

 

行政與教學歷練:

  1. 國教輔導團: 從民國98年起,開始參與雲林縣國教輔導團(性別平等教育) 工作,歷練過輔導員、專任輔導員、主任輔導員、專家諮詢委員,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審查委員。
  2. 教育網路中心:在99年至104年間,每週有部分時間借調雲林縣教育網路中心協助全縣資安維護、軟硬體建設規劃與採購、學籍與校務系統安裝維護與管理等工作、學生電腦教室規劃與招標採購業務、雲林縣前瞻計畫委員,協助辦理縣內國中小校園智慧網路、智慧教室、社區資訊站等規畫執行工作。
  3. 學習扶助(補救教學):擔任雲林縣補救教學入班輔導與到校諮詢委員,協助本縣學習扶助團隊辦理到校諮詢、駐校輔導、學習扶助訪視評鑑、校務評鑑補救教學業務訪視等工作。
  4. 擔任課程督學期間:負責辦理本縣科技教育推動總體計畫、科丁教育、改善教學設施設備計畫(資訊相關)、資訊設備補助、數位機會中心(DOC)業務。

一、前言

    學校肩負著培養活潑、健康、快樂新世代的使命,使學生具備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與科技素養,並兼具獨立思考、創造能力及多語溝通能力,以邁向多元共融的未來社會。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辦學理念是以人文關懷為基礎,規劃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激發創意與思辨的課程空間,善用科技教學工具,結合社區資源,推動多語教育,發展學生多元智能,奠定12年國教核心素養。學校致力於實踐「自主學習、互動共好、在地關懷、國際連結」的教育目標,為孩子的未來打造堅實而開闊的基礎。

二、教育哲學觀

學校應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理念規劃,身、心、靈三者兼具,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現代公民。在數位時代與多元文化交會下,全人教育的實踐須融合科技工具、在地文化與國際語言,賦予學生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一)教育目標與原則: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尊重其個別差異與多元潛能,強調透過數位素養、語言溝通與在地文化理解的統整學習,培養具有創造力與國際視野的完整個體。

(二)教育內容與形式:課程涵蓋德性、智能、體能、美感、社群與情緒等面向,注重學習歷程中的實作與表達、創作與合作。善用資訊科技進行差異化教學,透過雙語引導開展國際理解課程,並結合社區經驗,深化學用合一。

(三)教育組織與資源:學校行政運作朝雲端化、系統化邁進,統整課程與教學資源。積極建立科技整合平台與社區協力網絡,提供師生豐富且可持續運用的學習支持環境。

三、教育核心價值

(一)適性揚才,讓每個孩子都成功(Success for All):透過科技工具支持個別化學習,發掘學生潛能,協助其在多元領域中發光發熱。

(二)珍視每個孩子,沒有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結合學習扶助與數位學習資源,建立雙語友善與文化理解教室環境,陪伴每位學生穩健前行。

(三)建構跨域素養的核心學習圖像:以「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為核心,以「科技應用能力」、「在地連結能力」與「雙語溝通能力」為三大支柱,畫出一個兼顧人文底蘊、科技智慧與國際素養的教育藍圖。

四、學校經營目標與策略

(一)智慧行政與雲端管理,提升組織效能

1. 發展數位行政平台,提升決策效率與行政透明度。

2. 建立學習型組織文化,運用科技工具輔助行政與教學協作。

3. 強化會議制度與數據決策,確保組織運作公正與實效。

(二)建構智慧教室環境,實踐科技教學願景

1. 深化「生生有平板」教學,發展數位教材與適性學習課程。

2. 建置友善校園空間,結合新興科技進行創新教學。

3. 提升師生數位素養,鼓勵教師進行數位教學創新研究。

(三)深耕社區教育,打造在地特色課程

1. 結合在地歷史、產業、文化與社區達人,設計社區導向課程。

2. 發展「社區即教室」的實作課程,讓學習回到生活現場。

3. 建立學校與社區共學平台,推動社區參與與共享成果。

(四)開展雙語教育,培養國際溝通能力

1. 推動CLIL課程設計,結合生活與學科內容進行雙語教學。

2. 中師及外師協作教學,提升學生口說與表達信心。

3. 辦理英語沉浸式活動與校際交流計畫,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五)優化課程與教學,實踐核心素養導向學習

1. 深化課程統整,促進跨領域與專題式學習。

2. 強化自主學習歷程與數位檔案建置,提升學生學習責任感。

3. 結合科技、社區與語言,發展多樣化學校特色本位課程。

(六)厚植教師專業,建立教學專業社群

1. 定期辦理科技教學、雙語設計、在地連結課程等專業工作坊。

2. 鼓勵教師參與跨校合作與行動研究,分享創新成果。

3. 發展教師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議課,建構互助支持的教學文化。

  • 聯絡人:劉繼文
  • 資料來源:縣立梅林國小

校長透過學校經營落實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是一項深具使命感與前瞻性的教育實踐。校長不僅是行政領導者,更是教育願景的實踐者,願以學生為本,建構一所支持每個學生「從學習生存、到學習生活、再到學習生命」的學習場域。以下分別從三個層面詳述辦學理念:

一、學習生存:奠定基本能力,建立生活自理的基礎

教育目標與校務策略
 校長應確保學校提供學生必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包括語文、數學、科技應用、資訊素養及安全知能等,使學生具備面對現代社會基本生存所需的素養。

實踐方式

  • 推動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
  • 重視生活教育品格教育,從日常規律、時間管理、飲食習慣、社交禮儀等入手,讓學生學會自我照顧與責任承擔。
  • 建立安全友善校園環境,落實防災演練、健康促進、性別平等教育。

二、學習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培養自我實現的能力

教育目標與校務策略
 學習生活強調的是學生能在群體中找到自我位置,感受生活的多元與豐富。校長需營造能激發學生多元興趣、尊重差異、發展潛能的學習文化。

實踐方式

  • 發展多元課程與社團活動(如藝文、運動、科技、語言等),讓學生探索自我、建構興趣。
  •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與專題探究,鼓勵學生從生活問題與社區環境出發,設計解決方案,培養創造力與思辨能力。
  • 重視人際關係與情感教育,透過班級經營、生命教育、圍圈活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社會情緒(SEL)與人際互動能力。

三、學習生命:探索人生意義,實踐價值與關懷

教育目標與校務策略
 此階段強調的是學生能對自我存在提出思索,關注生命的價值與社會責任。校長應將教育視為生命感動的歷程,引領師生共同追求有意義的生命體驗。

實踐方式

  • 納入生命教育、倫理教育與社會參與課程,如與弱勢族群接觸、社區服務、環境保護行動等,讓學生從在地出發,學會關懷、共感與行動。
  • 提倡反思性學習與對話文化,鼓勵學生書寫學習歷程、進行生命故事分享,從中覺察自己與他人生命經驗的共鳴。
  • 建立全校共學文化,讓教師、學生與家長及社區共同參與學習,透過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等,體現學校即是終身學習場域的理念。

結語:以願景領導推動教育革新

從學習生存、生活到生命的三部曲,是終身學習的有機歷程。透過願景領導與策略規劃,整合課程、教師專業發展、社區資源與學生需求,將學校打造為一座學習共同體,啟發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引導他們培養生活智慧、成就生命價值,真正實踐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